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。此事古难全,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难怪总有人说,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。而我今天却要这样说:人遇佳节精神爽,月逢国庆分外明!
今年真巧!中秋节和国庆节时隔19年再一次相约10月1日见面。两个节日都是中国重大的节日,都是值得隆重庆祝的日子,也是海内外华人共度的吉时佳节。
月到中秋分外明。只是因为,中秋,是成熟的季节,是沉甸甸的时光,是辛勤付出后回报的喜悦,是幸福的使者,是欢聚一堂的良辰美景。家在此时,更容易触动国人最为敏感的心弦,而家国之思也会在很多华人心头掀起波澜,尤其是远在他国,不能回家的海外华人。
“相隔万千里,不能回家过节,我们只有在中国节里体念家国之思,体味家国情怀。”远在美国加州的儿子今日恰逢周末,于是,就约了几位同胞中午在家里欢聚,一起庆国庆过中秋。儿子说,“出门在外很多年了,孤独的时候很多,但大家一起过节的这一刻,就感到特别的温馨温暖,有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。”
河山只在我梦里,心,永远是中国心;中国节,永远是游子的心结。不论天涯海角,不论万水千山,游子的心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——家。不论你官多大,不论你多有钱,乡愁和团圆,是游子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情结;家和亲情,是华人永恒的主题和话题。深受数千年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影响,长期接受中华文明的熏陶和浸润,家是中华民族最为看重的情怀,家是最温馨的港湾。
传统的中秋节,这一天,早上要吃油条、糖糕;晚上一边赏月,一边吃着石榴、炸果子、月饼和糖饼。预示着一年收获满满,心情甜甜蜜蜜,全家团团圆圆。这一天,一串串爆竹震天响,一张张笑脸绽放幸福,一颗颗心兴奋激动。
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:人逢喜事精神爽,月到中秋分外明。五千年的中华民俗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、理想的。它是中华民族精神、文化、道德、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。不难想象,无论中国节的过法在时代的变迁中如何发生变化,也不管时光和境遇如何演变,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精神理念——中国心都不会改变。虽然5000年的历史更迭变迁,不同民族和地域,文化习俗异彩纷呈,但作为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,一种信念,民俗文化,无疑是民族延续的根本;文化自信,俨然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脊梁和前进的动力。
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特别看重的一个节日,是举家团圆增进交流的大好日子,是收获亲情和幸福的美好时光,也是世界民俗文化特别重要的一页。她激发了每一位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,是激励每一位华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源泉。
国,是千万家;家,是最小国。没有国,便没有家。成千上万的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家,更加珍贵。今日的中秋,因为遇见了国庆,就更加值得欢庆。
月逢国庆分外明。今晚的嫦娥,也一定无比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