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老美妖 于 2020-5-28 09:56 编辑
在安徽省泗县的东北角,坐落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庄——骆庙。之所以说是“角”,是因为,她和江苏省的睢宁县只一条河相隔,属于两省两县的交界。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,因建于明朝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瑞麟庵而得名。 据骆氏家族谱牒记载,骆姓自元初时因避乱徙居虹乡,后家族稍有宽裕,于明朝宣德年间(1426-1436)设立家堂庙,占地约30亩。 冬晨的浓雾,给充满神秘色彩的瑞麟庵又增添了几分神秘。带着好奇和疑虑,我前往瑞麟庵一探究竟。 远远望去,朝霞还没露出来,大雾已经铺天盖地地趁虚而入。在阴霾雾气的笼罩下,静谧的瑞麟庵,像一位静坐的观音,在默默地念叨着谁也听不见的佛语。高大的门楼静立着,两扇红门紧闭,新建的琉璃瓦院墙静悄悄的,大红铁门两旁蹲着两尊威冷的石狮,更增几分幽静。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,绝对让你想不出她到底有多神秘。 管理员迅速打开院子的大门,首映眼帘的就是这个历经几百年沧桑和磨难的瑞麟庵在静候着我们,仿佛正亟待我们去解开她神秘的面纱。此时,我的心情和古老的瑞麟庵一样的沉重。 好奇的眼睛在四处搜索着,我发现庵的左旁立着一块写着泗县人民政府2003年12月立的石碑——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继而我随着村里的乡亲们走进了瑞麟庵内。 高大粗壮的几根木柱支撑起数百年的历史,那么厚重,那么庄严,那么肃穆。新立的几座菩萨铜像,在闪着金色的幽幽的光芒,给这座神奇的瑞麟庵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。 抬头望去,左边的墙上,刻着一块碑文,尽管碑文斑驳模糊,我们依然能够识别出碑文的内容。碑文介绍了瑞麟庵建于明朝崇德年间,清顺治11年第一次重修,记录着骆氏族人捐资修庵者的名字,以及此碑文出于谁手。从此中,我们不难发现,捐资者是何等的虔诚和庄重。 看着斑驳的碑文,我的眼睛模糊了,我仿佛看见捐资修庵的骆氏族人小心翼翼地手捧着金钱,一个一个虔诚地走过来,也看见他们长跪在瑞麟庵前磕头烧香求子求福,抑或双手高举香火,双目紧闭,口中念念有词。 带着沉重的心情走了出来,村民介绍说,门外还有两块碑文。 当五六个壮实的村民咬着牙把左边的石碑翻身的时候,再也经不起折腾的石碑断成了几块。一位村民心疼地把碎石一块一块地捡起捧在手心,又一块一块地拼凑起来,努力想恢复石碑的原样。然后,他迅速找来一盆水,冲洗掉石碑表面的泥土,抓了一把白粉,往碑文上一抹,此刻,模糊的碑文就显现出本来的面目。 碑文上详细介绍了第二次重修瑞麟庵的时间和原因,道光四年岁次甲申,骆氏族人合计着捐资重修瑞麟庵,并在石碑上刻下了一个个虔诚的名字。 当五六个村民用同样的方法翻开右边的一块石碑时,一段神话故事跃入眼帘并伴随着石碑永垂不朽:咸丰三年秋天的月夜,忽然大风骤起,庵瓦尽飞,墙壁被拆,支柱全拆,灵光在庵上闪现,村民疑问顿生,迷雾重重:“前人苦心何为而至此乎?”有人疑为龙至此,有人疑为怪至此,都未敢深信,但是,凡是亲眼看见这种灵验现象的人无一不惊讶叹息:数百年都没听说过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啊! 于是,召集骆氏族人紧急募捐五千,卖庙田十数亩,协力共济,六人引领者,带领族人于咸丰五年重修了此庵。庄重地立碑记录着捐资修建的时间、原因以及募捐者的名字。 据史料记载,瑞麟庵从建立后共经历了五次大修。顺治11年,道光四年,咸丰五年,96年,08年,都是由当地骆氏族人合力募捐重修,每次都立碑刻下了捐资者的名字。08年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结合村民募捐重修了瑞麟庵,并修建了院墙和门楼。 据村里年长者介绍,文化大革命前,瑞麟庵香火鼎盛,庵前的大树上彩缎飘扬,每天前来求子求福的人络绎不绝,瑞麟庵下面还有一个小庵,小庵内木偶菩萨像林立,都被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给砸了。长者还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故事:建国初期,庵内来了一位30多岁刚死了丈夫半路出家的尼姑,尼姑还带来一个十几岁的亲侄女小尼姑,小尼姑后来还俗和当地的骆氏结了婚,从此过起了安定的凡人生活,再也没有来过瑞麟庵,性格古怪孤僻的老尼姑在当地村民的赡养下,独自吃斋念佛穿着布衣大褂活到了百余岁。 当地还传说,庵底有一条巨龙经常出没夜间,头伸向庵北的潼河饮水,河边有一条通向庵底部的大洞。 然而,传说毕竟是传说,既美丽神奇也增加了几分庄重肃穆,可是碑文却是最真实的,它刻下的却是永远的记忆,一些名字将伴随着岁月注入了永恒。 当我们恋恋不舍地向瑞麟庵告别的时候,此时,瑞麟庵沧桑的脸庞已经绽开了笑容,庵周围几条新建的宽阔马路在向我们致意,我依依回头,不舍地注视着记录了奉献者名字的“会民路”、“会民桥”,也许经历数百年之后,他们的名字也会和瑞麟庵一起,被骆氏族人深深地记住。 时至中午,雾气渐渐散去。回归的车子在呼啸,骆庙村几条宽敞的街道,以及街道两旁高高的楼房;通往田野的几条宽阔的马路,以及马路旁高大的树木;一望无际的田野,以及田野上空歌唱的鸟儿,都在暖阳下热情地向我们挥手。
|